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40    次浏览
现状分析被誉为“中国渔业摇篮”的长江曾出现过“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黄排(胭脂鱼)大得不像样”的景象,而目前以白鲟、白鳍豚、中华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旗舰物种有的已经功能性灭绝,有的已经“极度濒危”、进入最后的“保种”阶段。专家表示,旗舰物种,被誉为生态系统的风向标,长江旗舰物种的消亡,反映的正是长江水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不加以干预,这些反映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整体状况的旗舰物种将彻底从长江里消失。专家建言当务之急建“保种”种群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指出,物种保护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动物,而是要保护物种栖息的整个生态系统。此前,曹文宣提议长江禁渔,呼吁给予生态系统喘息的机会。曹文宣认为,对于这些已经濒危的旗舰物种,建立“保种”种群是当务之急,现有的办法是多建几个保护区,把物种保护好。人工保护更要加大力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认为,自然种群堪忧,人工保护更要加大力度。针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正在出现的体型减小、野性退化的情况,可以在人工水体繁殖,在天然水体、半人工水体中把中华鲟圈养起来,既减少外界干扰,又可保持中华鲟的野性特征。保护措施就地与迁地保护双结合今年3月27日,在国家农业部的牵头推动下,4只来自江西鄱阳湖的江豚被放入位于湖北和湖南交界的长江何王庙故道水域,标志着长江江豚由就地保护正式进入了就地、迁地保护的双结合的“保种”阶段。下一步,农业部计划在长江中下游建立更多的迁地保护基地,扩大江豚的迁地保护规模。建立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三峡集团计划投资5.5亿元在三峡坝区建立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育中心,建立中华鲟种质资源库、活体样本库、基因保护库等,对中华鲟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进行全系统保护。建首个流域性监管机构去年10月,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在上海成立,这个中国首个流域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成立,成立之初即对导致金沙江鱼类气泡病的企业开出3.8亿元的超级罚单,使小南海水电站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让路,对长江旗舰物种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